中暑怎么办?别急,学会这些,安心过夏天!

夏天来了
美好的夏天带来充裕的阳光、甘甜的水果,也带来了属于夏天特有的“热情”。夏季持续高温会出现中暑的现象。体内热量不断产生,散热困难;外界高温又作用于人体,体内热量越积越多,加之体温调节中枢发生障碍,身体无法调节,最后引起中暑。
那么中暑有哪些症状呢?
多汗、口渴、乏力、头晕,头痛、眼花、耳鸣、恶心、胸闷、心悸、体温正常或略高。
中暑以后应该如何处理呢?
立即将人转移到阴凉、通风或温度较低的环境。让其躺平,解开其衣领裤带,以利于其呼吸和散热。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中暑者擦身,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、冰块放在中暑者额头、颈部、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,帮助散热(蒸发散热)。冰袋切忌直接置于心前区,以免引起心脏骤停。当体温降至38℃后,应放缓或停止降温。服用藿香正气水、十滴水、人丹等解暑药,并多喝些淡盐水或者含盐清凉饮料,以补充流失的体液。每次饮水不超过300毫升,切忌狂饮不止。以免因大量饮水冲淡胃液,影响消化功能。

轻度中暑人员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,若症状不减反增,应及时就医。对发生“昏迷、高热、抽搐”等症状的重度中暑者,必须立即呼叫“120”。

这里有几个预防中暑的小妙招介绍给大家

出行时做好防护工作

尽量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活动。外出时最好穿浅色、宽松的衣服,戴宽边帽或打遮阳伞。室内保持通风,可借助空调来降温,但空调温度不宜过低。在空调环境中工作一段时间后应抽时间到室外活动,进行耐热锻炼。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。

保证充足的睡眠

夏天日长夜短气温高,人的新陈代谢旺盛且容易感到疲劳。保证充足的睡眠,使身体得到更好的放松,能有效的预防中暑现象。且睡觉时不要躺在空调口和电扇下,容易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。

及时补充水分       

夏季高温炎热,饮食宜清淡,多食青菜水果,少吃肥腻煎炒食品。经常食用冬瓜薏米粥、绿豆海带汤、绿豆粥,适量吃些瓜果,如西瓜、冬瓜、凉瓜等解暑食物。每天还要经常补充水分,最简单的是多饮开水或淡盐水,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,才能起到预防中暑的作用。

运动要适当

夏季要减少运动量,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,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、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,时间以半小时为宜。当运动锻炼出汗过多时,可适当饮用淡盐开水或绿豆盐水汤。而当气温达到35℃以上,要停止运动,以静制动,并保持充足的饮水。

 

了解这些安心享受美好的夏天

 

遇到烫伤怎么办?切莫使用牙膏、麻油,做好正确处理!

日常生活中,我们难免会遇到皮肤被烫伤的麻烦事。多由沸水、热油、热蒸汽等引起。不仅疼痛难忍,还容易诱发紧张焦虑的情绪。

遇到烫伤切莫慌张,作对以下几点,我们就能在第一时间将烫伤的伤害降低到最小。

冷水冲洗

烫伤要第一时间给伤口降温,此时,最好用冷水(15~25℃)持续冲洗(或浸泡伤处)30分钟。具体时间,可以脱离冷源后疼痛已显著减轻为准 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,冲洗时不要把水龙头直接对准烫伤部位,最好冲在伤口一侧,让水流到烫伤处,避免二次伤害。

去除衣物

充分暴露烫伤处的皮肤,直接放在水龙头下冲洗就好,如果烫伤部位穿有衣物,就要一边去除伤口上的衣服,一边用冷水冲。如果伤口与衣物粘连,用手无法去除,可以用剪刀剪去衣物。使用剪刀避免伤到皮肤或弄破水泡,让剪刀头尽量向上。

纱布盖好送医院

Ⅰ度烫伤可以经过急救、涂烫伤药膏,皮肤会自我修复,很快会好。但Ⅱ度和Ⅲ度要立马送往医院。送医前要用干净纱布或干净的毛巾或保鲜膜覆盖伤处、不可涂抹药物,要迅速送往医院就医。

 
如何判断烫伤的程度?Ⅰ度(红斑性烧伤):轻度红、肿、热、痛,感觉敏感,表面干燥污水疱。

Ⅱ度(水疱性烧烫伤):剧痛,感觉敏锐,有水疱,疱皮脱落后,可见创面均匀发红,水肿明显(浅Ⅱ度);感觉迟钝,有或无水疱,基底苍白,间有红色斑点,创面潮湿(深Ⅱ度)。

Ⅲ度:痛感消失,无弹性,干燥,无水疱,如皮革状、蜡白、焦黄或炭化;严重时可伤及肌肉、神经、血管、骨骼和内脏。

常见烫伤处理误区,避免二次伤害

酱油、香油、牙膏、奶油等等,这些东西都不能有效地缓解烫伤,酱油的颜色会影响医生的判断,香油、牙膏会阻止热量散发,热气只能继续往深处扩散,造成更深一层的伤害。

 

最后特别需要提醒您一句,生活中我们还是要远离高温物体,这才是避免烫伤的重中之重啊!
END

被鱼刺卡喉咙?你还在用不科学的“土办法”吗?

相对于其他的肉类,鱼肉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肉类,因为鱼肉是一种很健康的食物,不仅肉质鲜嫩,而且蛋白质含量高、脂肪含量低,老人小孩儿都可以吃,烹饪方式多样,深受大家的喜爱。
但在生活中,相信不少人有被鱼刺卡住喉咙的经历。喉咙觉得异常的难受,有种恶心的感觉,可以明确感受得到鱼刺梗在喉咙的尖锐感觉,恨不得吐之而后快。
在民间一直有许多处理鱼刺卡住喉咙的“偏方”。一旦被卡到我们常用的的土法就是“喝醋”、“吃馒头”,但这些方法都没有很好的效果,甚至可能会导致异物更深。
“吃馒头”的方法试图将鱼刺咽下去,这样做虽然细软的鱼刺可能侥幸被推入胃内,但大而坚硬的鱼刺就非常危险了,可能会划伤食道或将鱼刺扎得更深。
“喝醋”的方法被认为醋可以软化鱼刺,但是醋在食道内无法停留,因此喝醋不能达到软化鱼刺的目的,反而会刺激食道。
那遇到这种情况究竟应该怎么办呢?
卡到鱼刺时,部位较浅。可用汤匙、牙刷柄、压舌板或筷子轻轻压住舌头的2/3处,暴露舌根和扁桃体,用手电筒照射,仔细察看舌根部、扁桃体、咽后壁等处,看清异物后,再用小镊子或筷子将鱼刺取出。如咽部反应强烈,出现恶心、呕吐而难以配合,则可作呵气动作,以减轻不适;如不能取出,应尽快去附近医院就诊。
卡到鱼刺时,部位较深。是不易取出的。如进入咽喉或气管,危险很大,必须立即处理。此时应保持冷静,如发现吞咽后胸骨后疼痛,说明鱼刺在食管内,应禁食,并尽快去医院就诊。
其实在鱼类的选择上,我们可以选择鲳鱼、扒皮鱼等,这些鱼肉多,刺少。在制作方法上,最好能够把鱼切成鱼片,鱼片在食用的时候鱼刺容易漏出来,可以顺手剔除。在吃鱼的时候要避免大声说笑,大笑会导致人体的食道产生震动,食道在震动的时候最容易被鱼刺卡到。
学会以上的处理方法和了解注意事项,让我们安安心心享美食!

 

遇到交通事故,学会这些可以救命!

在我国每年因为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数多达10万人。交通事故已经成为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“第一杀手”。

大多数人在遇险时第一个想到的是拨打“120”急救电话。从120急救中心网络医院接到呼叫到派救护车出发,全国规定的时间是5分钟。但对到达现场的时间没有明确的规定,这要受地理位置,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的。

所以最早的现场救护仍是靠当事者的自救和互救。万一出了交通事故,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救助呢?以下几类情况供您参考:

  • 如果伤员的心跳呼吸停止,应立即胸外心脏按压(每分钟100次至120次)、人工呼吸,二者比例为30:2。

  • 如果伤员出现烦躁不安、脉搏变弱而快、呼吸急促、颜面苍白等情况,说明伤者有大出血,并已进入休克状态,此时应抓紧时间送院。

  • 如果伤员有出血,可以使用衣物、毛巾、手绢等进行压迫止血。

  • 如果要搬动伤员,如怀疑有颈椎损伤,应固定颈部。搬动颈椎、脊椎受伤的伤员时,要保持脊柱平直,首先在原地要对颈部进行固定,搬运人员应由3-4人同时托起,目的是防止脊椎活动,以免损伤脊髓或加重已有的脊髓损伤,导致截瘫或加重截瘫。

  • 如果伤员发生骨折,要给予受伤肢固定,肢体固定用夹板,可就地取材,树枝、木条、硬纸板健肢都可以用来作夹板的代用品。

继续阅读“遇到交通事故,学会这些可以救命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