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胶:女人安胎补血佳
阿胶为马科动物驴及其他驴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。其性甘,平。归肺、肝、肾经。有滋阴补血、安胎的功用。可治血虚、虚劳咳嗽、吐血、便血、妇女月经不调等,对虚劳贫血、肺痿咯血、胎产崩漏等症有良好疗效1。
阿胶最早见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生产历史。唐代孙思邈《备急千金要方》(以下简称《千金方》运用阿胶治疗多种疾病,特别是对妇科疾病,专设“妇人方”3卷,用阿胶组方40余首,见解独到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妇人血常不足,阿胶为养血润燥佳品
阿胶为其养血润燥之佳品,如在《千金方》中,用葱白汤方治疗妊娠期间母体虚实寒热错杂、耗气伤阴而燥之证,方中阿胶气味俱阴,养肝血滋肾阴,气生于阴水,阴液得以滋养,则气得以生化,因而阿胶具养血止血润燥以助气化之功,并配伍甘温益气之黄芪、人参、甘草调补气血,以资气血生化之源,阴生阳长,气旺血充。
阿胶此用见于《千金方》滑胎令易产方。若妇人产难累日,气虚无力生产,胎不得下,或胎死腹中,不得下,治疗当“堕生胎,下死胎”,方用治产难累方,用阿胶补血滋阴,性善下行,使血气充足,分娩有力,并配伍化瘀破血催生药物,使胎产顺利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,阿胶含18种氨基酸有抗贫血、生血、止血作用,由上可知,令易产方对难产孕妇的止血补血有较大作用,对临月难产的临床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妊娠胎动不安,阿胶为养血安胎圣药
孕妇在怀孕期间,出现腰痛、腹满、心烦、呕吐、下坠感等危及胎儿的症状,根据症状、胎儿月份的不同,皆有法所依,多以药性平和的药物治疗相关症状。药疗方药取自徐之才逐月养胎方,分预安胎和曾伤胎两种情况的不同,予以不同的方药。其中预安胎方实则是未病先防,曾伤胎方是既病防变2。
安胎用药原则以健脾益气,滋阴养血为主,《千金方·卷二·养胎第三》预安胎方和曾伤胎方各9首,共18首方,所用药物共49种,其中用药不低于9次、频率不低于50%的药物有9种,分别是人参、白术、甘草、大枣、白芍、麦冬、阿胶、当归、生姜。上述药物出现频率高,人参、白术、甘草为健脾益气药物,大枣、白芍、麦冬、阿胶、当归为滋阴养血药物2。
对于妊娠期间发生胎动不安、胎漏,孙氏依不同症状设立安胎方首以预防流产, 见《千金要方·卷二妊娠诸病》。如“妊娠二三月, 上至八九月, 胎动不安, 腰痛, 已有所见即见红方艾叶、阿胶、当归、甘草”以补血安胎。治妊娠外伤胎动不安, “其人顿仆失踞, 胎动不安, 伤损腰腹, 痛欲死, 若有所见,及胎奔上抢心, 短气, 胶艾汤主之”, 以养血安胎、活血缓急止痛,使得痕去胎安2。
胎儿的生长,全赖母血的滋养。若冲任脉虚,胎元失去血液的供养,胎动不安,最终必导致妊娠的终止。故滋养气血,固护胎元,为安胎之要法1。
《千金方》中以菊花汤,菊花甘寒,清肝经之热,阿胶甘平,养肝经之血,配伍甘苦微寒麦冬,以养阴润燥而清虚热;配伍人参、甘草,味甘入脾,益气补中而资气血生化之源,阴生阳长,气旺血充,诸药合用则养血安胎并举。
孕后阴血下聚以养胎元,阴血益虚,血虚易于瘀,治疗当补血养血以行瘀。治妊娠胎动方中阿胶补血止血滋阴;艾叶暖宫养胎;当归、川芎养血活血,川芎并能行血中之气滞;甘草益气缓急止痛,调和药性,诸药合用则阴血生,胞脉得养,胎自安。方中阿胶行补血滋阴之功,并取阴血互化之意。妇人妊娠伤胎常有所下,阿胶为补血止血之要药。孕后伤胎,胞脉受损,殒胎阻滞胞中,新血不循经,故下血。下血失血,气血亏虚,治疗当活血祛瘀,补血止血,而阿胶为补血止血之要药。阿胶补血止血,与活血药之当归相互为用,加强补血之功。血气互用,互相依存,血能载气养气。与甘温益气的甘草同用加强补气摄血止血之功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产后调养气血,阿胶为血肉有情之物1
产后妇人为多虚多瘀之体,失血过多,表现为以腹痛、少气、面无华等气虚、血虚症状。虚则补益,阿胶为产后养血补虚之要药。《千金方》中以内补当归建中汤加阿胶及白芷丸,为补血养血之剂,方中阿胶养血补血止血,配伍养血活血的药物,使瘀血去新血生,而行养血滋阴润燥之功。
冲任不固所致崩漏,若出血时间较久,营血不足致经血妄行成为崩漏者,治疗当温养气血止血,使血气充沛,则经自调而崩漏自愈。阿胶止血可塞其流,而治崩还当应补益气血以调经,此时阿胶有补血养血调经之功。
血虚冲任失固,所致的崩漏亦当以养血固冲,阿胶则为养血之要药。瘀血阻滞,血溢脉外,而漏下者,当以活血化瘀,养血止血。阿胶补血止血,与当归、川芎、续断等活血药物配伍补血而不滞血,行养血固冲止血之功。阿胶性甘平,《千金方》中用阿胶治疗妇人崩漏,取其甘能生血化营补虚,以固冲之意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综上所述,阿胶是治疗妇科疾病和各种血证的常用中药,同时也是较好的滋补养生之品。《千金方》妇科专篇运用阿胶养血、安胎、润燥、止血之功,治疗各种妇科疾病,为阿胶现代临床应用和医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启迪。
参考文献:
1. 王静,等. 中华中医药杂志. 2012;27(2):448-449.
2. 邓月娥,等.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. 2019;25(15) :29-31.